佛蘿倫絲·南丁格爾 (lorence Nightingale)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她是一位英國護士及統計學家,出生於義大利一個來自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她在德國學習護理後於倫敦醫院工作並成為倫敦慈善醫院的護理長。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當時護理工作是貧困婦女為了謀生而做的低下汙穢的工作,尤其戰爭爆發後更得上戰場十分危險及辛苦,而南丁格爾於1844宣布加入護士一職,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她發現公共衛生環境條件的改善能大幅降低感染情形,促進了醫院改善醫療環境並大幅改變社會大眾對於護士的負面印象。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於1860英國倫敦的「St Thomas' Hospital」成立了「Nightingale Training School for Nurses( 南丁格爾訓練學校)」,是全世界第一所非修道院的正規護理學校。
1886年3月6號,發行了全世界第一本護理期刊《the Nightingale》。這本期刊是以「現代護理學之母」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作為命名靈感。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1897年台北醫院設立「看護婦養成所」,日治時代台灣護理人員的養成主要有三大系統:⑴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會醫療體系;⑵台灣總督府所設立之病院附設「看護婦養成所」;⑶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設立的「救護看護婦養成所」。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1907年,在倫敦舉行的第八屆紅十字國際大會上,與會代表決定創立紀念性的國際南丁格爾獎章來表彰在護理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女士。同年,因台灣護理需求增加,台灣總督府在台北病院設立講習訓練台籍助產婦。
1920年第一次頒獎時頒發了42枚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
1923年公布「台灣總督府醫院看護婦助產婦講習所規則」,在講習會所內設看護婦科,此為正式訓練護士的開始。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陳翠玉(1917年2月9日-1988年8月20日)是臺灣現代護理教育的創立者,1941年畢業後,她返鄉回台,貢獻所學,任職台灣總督府技正,擔任台北保健館護理部主任。二次大戰後,她協助「聯合國戰後救濟總署」,進行在台灣的戰後重建工作。立推動人權概念的「全球性婦女臺灣民主運動」(Women's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組織,以及發表支持臺灣成為中立國等語論。她在職務資歷上為臺灣醫界中首位受過大學教育且獲得學位的臺灣籍護士,以及首位被世界衛生組織聘用的臺灣籍護士。
圖片出自維基百科
1949年國防醫學院隨政府遷來台灣。台灣醫學及護理經由當時任職台灣省主席的陳誠先生協助,國防醫學院得以將大量的人員及設備遷移台灣,同時因為其教學人員主要來自北平協和醫學院,及協和與美國的關係,當時我國的對外關係多透過國防體系,特別是CMB與ABMAC這兩個醫療的經援單位。
1950陳翠玉成立臺灣大學醫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臺大護校)、並讓她擔任該校首任校長。
1961年11月內政部為具有大專程度的護理人員頒布「護理師」名稱,同年考選部在專門職業人員高考內增列「護理師」考試科目,使護理與其他專業,如「醫師」「工程師」等平等並列。
1979年國防醫學院成立國內第一所護理研究所碩士班。
1986年,陳翠玉和何康美等人,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發起第一個海外婦運組織「穩得」(WMDIT:Women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推動「民主從家庭開始」的理念,鼓勵婦女尊重子女並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除了積極參與世界各地台人聚會之外,也積極推動黑名單返鄉運動,並與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簡稱FAPA)合作,共同推動台灣人將美國護照出生地登記,由China改為Taiwan。
1997年台大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成立國內第一所博士班。「護士」的稱呼已因習以為常而失去尊貴義涵
2007年,第41屆,來自18個國家的35人獲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獲獎者總人數達到1309人。
2009年,第42屆,來自15個國家的28人獲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首次頒發給一位阿富汗護士),獲獎者總人數達到1337人。
2011年,第43屆,來自19個國家的39人獲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首次頒發給兩名肯亞護士),獲獎者總人數達到1376人。
2013年,第44屆,來自16個國家的32人獲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包括一位已故的英國紅十字會代表),獲獎者總人數達到1408人。